网上有关“李清照《如梦令》咏海棠诗赏析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李清照《如梦令》咏海棠诗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
《海棠·如梦令》咏海棠诗鉴赏
李清照
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。知否? 知否? 应是绿肥红瘦。
这是一首咏海棠词。通过对海棠“绿肥红瘦”的描写,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。
“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”,“昨夜”一词点出词人写作时间当是清晨。“雨疏风骤”,概括了暮春时特定的风雨景象。“浓睡不消残酒”,写词人的生活情景:饮酒酣睡。她为什么要酣饮浓酒? 词中没有直言,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推想得到。“浓睡”的“浓”意,是因酒浓而来,又是因雨疏风骤的特定天气而形成,更是因愁浓而来。昨夜狂风乱吹,雨点飘洒,又值暮春,它勾起了词人多少心事,激起了她多少幽情愁思。寂寞和空虚,烦恼和愁情,无法排遣,只好以酒浇愁。所有这些并没有渲露在词的表面上,不言其情,隐传其意,让读者透过字面去体会,这就造成了这首词的含蓄。
“试问卷帘人,却道‘海棠依旧’。”清晨到来,卷起门帘窗帘,这里没有点明清晨这个特定时间,但从卷帘的动作中,人们完全可以想到风停雨歇,新的一天开始了,这是时间的暗转。“试问”,表明词人一觉醒来,关心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事。为何如此关心花事呢?这又得联系上句。“昨夜雨疏风骤”啊!词人描写的立足点是在今晨,事情的发问是在风雨,虽然“试问”句的转折比
较突然,但内在的意脉却十分清晰。“试问”的“试”字用得极为传神。既显示出词人询问花事的迫不急待的心情,又显示出她发问时的惴惴不安的情绪,交织着既急切而又担忧的矛盾,是希望其无,又担心其有的复杂的情绪。一个“试”字,把种种心事和盘托出,尽露纸上。词人问过卷帘女后,得到的回答却是“海棠依旧”,海棠花仍然是原来的老样子。但是,这回答并没有使词人满意。于是,文意又迭进一层,涌起了新的波澜:
“知否?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。”“知否?知否?”连续两次显现,诚然为词牌本身的要求所规定,但也表现了词人的语气,是对使女回答的断然否定,又包含着责备之意,为何不亲去察看,就贸然作答? 其中的语意含量十分丰富。最后由词人本身的回答作结。“应是绿肥红瘦。”“应是”,紧接“知否?知否?”之后正面回答,也是对使女的纠正。“绿”、“红”是用修辞的借代,用颜色来代替事物。经过一夜小雨大风,花落该有多少,枝叶又是该添加了多少?“绿肥红瘦”是花残叶茂的意思。恰恰跟这首词的篇首所提风雨相呼应。
这首咏花词,表现了词人对花开花落的关怀。惜花,在古代诗词中不乏其作。孟浩然《春晓》中有句:“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”辛弃疾《摸鱼儿》词中也写道:“更能消几番风雨,匆匆春又归去。惜春长怕花开早,何况落红无数。”然而,李清照这首词却别具一格。它通过主仆二人间的对话来写花事的变化,春意的变化,从而传送出女词人的寂寞心绪和淡淡的哀愁。全词虽有哀愁,但不浓重,情调清新,情意挚切。语言富于创造性,“绿肥红瘦”已成千古名句。
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.知否?知否
这两句所写,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。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,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。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,窗外定是残红狼藉,落花满眼,却又不忍亲见,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。
一个“试”字,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、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,表达得贴切入微,曲折有致。“试问”的结果——“却道海棠依旧。”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。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,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,可是侍女卷起窗帘,看了看外面之后,却漫不经心地答道:海棠花还是那样。一个“却”字,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,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,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。她想:“雨疏风骤”之后,“海棠”怎会“依旧”呢?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。
这句词出自宋代李清照的《如梦令·昨夜雨疏风骤》 ?
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。知否,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。
作者以“浓睡”、“残酒”搭桥,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。然后一个“卷帘”,点破日曙天明,巧妙得当。然而,问卷帘之人,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,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。真是绝妙工巧,不着痕迹。词人为花而喜,为花而悲、为花而醉、为花而嗔,实则是伤春惜春,以花自喻,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。
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 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。 知否?知否?是什么意思?
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,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的情感?
-
-
-
《如梦令·昨夜雨疏风骤》是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 早期的词作之一.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、对春天的热爱.这首 小令 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,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,花事凋零了.因此,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“卷帘人”询问室外的变化,粗心的“卷帘人”却答之以“海棠依旧”.对此,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“知否”与一个“应是”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.“绿肥红瘦”一句,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.
女主人听了,嗔叹道;“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,红花凋零?”
出自南宋李清照的《如梦令》
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
试问卷帘人, 却道“海棠依旧”。
“知否?知否? 应是绿肥红瘦”。
词的大意是:
1、昨夜雨疏风猛。当此芳春,名花正好,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,心绪如潮,不得入睡,只有借酒消愁。酒吃得多了,觉也睡得浓了。结果一觉醒来,天已大亮。但昨夜之心情,却已然如隔在胸,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。
2、于是,她急问收拾房屋,启户卷帘的侍女:海棠花怎么样了?侍女看了一看,笑回道:“还不错,一夜风雨,海棠一点儿没变!”女主人听了,嗔叹道;“傻丫头,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,红花凋零?”
3、这首小令,有人物,有场景,还有对白,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。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,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,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,语言清新,词意隽永,令人玩味不已。
扩展资料:
赏析:
1、起首两句,如何理解颇有争议。盖推以事理逻辑:既然是“浓睡不消残酒”,("浓睡"时如何知屋外"风雨"?)又何以知道“昨夜雨疏风骤”,这岂不是自相矛盾?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,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。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。
2、接下去三、四两句所写,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。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,窗外定是残红狼藉,落花满眼,却又不忍亲见,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。
3、一个“试”字,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、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,表达得贴切入微,曲折有致。
4、这首小词,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,却写得曲折委婉,极有层次。词人因惜花而痛饮,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“试问”,因不相信“卷帘人”的回答而再次反问,如此层层转折,步步深入,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。
参考资料:
百度百科-如梦令关于“李清照《如梦令》咏海棠诗赏析”这个话题的介绍,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,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!
本文来自作者[爱恨随你]投稿,不代表威门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dythymc.com/weimen/127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威门号的签约作者“爱恨随你”
本文概览:网上有关“李清照《如梦令》咏海棠诗赏析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李清照《如梦令》咏海棠诗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...
文章不错《李清照《如梦令》咏海棠诗赏析》内容很有帮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