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上有关“厥阴俞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厥阴俞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
前三个都是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上经穴
厥阴俞,第四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
心俞,第五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
膈俞,第七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
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位,位于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,腕横纹上2寸,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,为治疗心脏疾病特效穴
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厥阴俞的别名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心包俞穴的定位 9 心包俞穴的取法 10 心包俞穴穴位解剖 10.1 层次解剖 10.2 穴区神经、血管 11 心包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心包俞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.1 刺法 13.2 灸法 14 心包俞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心包俞穴研究进展 17 参考资料 附: 1 古籍中的心包俞 1 拼音
xīn bāo shù
2 概述心包俞为经穴别名,即厥阴俞[1]。见《针灸穴名解》。
穴位 厥阴俞 汉语拼音 Jueyinshu 罗马拼音 Chuehyinshu 美国英译名 Yin in Equilibrium locus 各国
代
号 中国 BL14 日本 14 法
国 莫兰特氏 V14 富耶氏 V14 德国 B14 英国 B14 美国 BI14
厥阴俞为经穴名[2](Juéyīnshù[3]BL14)。出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。别名厥俞[4]。属足太阳膀胱经[2]。厥阴俞是心包的背俞穴[2][3]。两阴交尽谓厥阴,在此指心包,俞即输注,本穴是心包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,故名厥阴俞[2]。厥阴俞穴主治心肺,胸背部等疾患,如心痛,心悸,胸闷,咳嗽,呕吐,心烦,吐血,盗汗,失眠,风湿性心脏病,心动过速,心律不齐,心绞痛,肋间神经痛,咳嗽,胸胁满痛,肩胛酸痛,现代又多用厥阴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,冠心病,神经衰弱,背部软组织劳损,心肌炎,心外膜炎,胃炎,齿神经痛等。
3 厥阴俞的别名
阙俞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),阴俞(《神灸经纶》)、心包俞[1]。
4 出处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胸中膈气,聚痛好吐,灸厥阴俞随年壮。
5 穴名解两阴交尽谓厥阴,在此指心包,俞即输注,本穴是心包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,故名厥阴俞[2]。
厥,《黄帝内经素问·阴阳离合论》王冰注:“厥,尽也。”阴,《说文》:“阴,暗也,水之南,山之北也。”盖“厥阴”为经脉名,在此意指心包络,又为阴气至极与厥逆之意。《释名·释疾病》:“逆气从下厥起,上行入心腹也。”厥阴,阴之尽也,手厥阴出自胸中,足厥阴下起大敦上至巅顶。阴极阳生,如心阳不振、四肢厥逆及逆气上冲者,皆可选用。《类经·经络类》注:“包络者,心主之脉也…故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。”俞,指腧穴。此穴在肺俞之下,心俞之上,内应心包络。心包络为手厥阴经,故换言而称“厥阴俞”。又以经脉的生长、发展、消尽次序而言,厥阴乃消尽之意,该穴可治心气不足、四肢厥冷之证,有通经活络之功。[1]
6 特异性厥阴俞是心包的背俞穴。
7 所属部位背部[5]
8 心包俞穴的定位标准定位:厥阴俞穴在背部,当第4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[3][4]。
厥阴俞穴位于脊柱区,第四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1.5寸。俯伏或俯卧取穴[2]。
一说厥阴俞“除脊各寸半”(《针灸资生经》)。
厥阴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
厥阴俞穴在背部的位置
厥阴俞穴在背部的位置
厥阴俞穴在背部的位置(肌肉)
厥阴俞穴在背部的位置(骨骼、内脏)
9 心包俞穴的取法俯卧位,在第四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处取穴。
厥阴俞穴位于脊柱区,第四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1.5寸。俯伏或俯卧取穴[2]。
俯伏坐位,第4胸椎棘突下与后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[6]。
10 心包俞穴穴位解剖厥阴俞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斜方肌、菱形肌、骶棘肌。皮肤由第三、四、五胸神经后支重叠分布。有肋间动、静脉后支的内侧支。分布著第四、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,深层为外侧支。该穴正对第四肋间隙。其结构包括肋间肌、肌间血管和神经。肋间肌由外向内可分为肋间外、内和最内肌。肋间最内肌菲薄,或不成层,肋间血管、神经通行于肋间内和最内肌之间,因最内肌不成为完整的一层,所以胸膜炎时,可波及肋间神经,出现肋间神经痛的症状。
10.1 层次解剖皮肤→皮下组织→斜方肌→菱形肌→竖脊肌[2]。
10.2 穴区神经、血管浅层有第4、第5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、静脉分布;深层有副神经、肩胛背神经、第4和第5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[7]。
布有第四、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,深层为外侧支;并有第四肋间动、静脉后支的内侧皮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[4]。
11 心包俞穴的功效与作用厥阴俞穴有宁心安神、理气调血的作用[2]。
厥阴俞穴具有宽胸理气,活血止痛的功效。
厥阴俞穴是心包之气转输之处,内通于心包之气,心包为心之围外,代心受邪,也主神志,故和心俞同时配伍应用,为治疗心脏病和神志病的重要腧穴[8]。
厥阴俞穴内通心包络,可降逆回阳[1]。
12 心包俞穴主治病证厥阴俞穴主治心肺,胸背部等疾患,如心痛,心悸,胸闷,咳嗽,呕吐,心烦,吐血,盗汗,失眠,风湿性心脏病,心动过速,心律不齐,心绞痛,肋间神经痛,咳嗽,胸胁满痛,肩胛酸痛,现代又多用厥阴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,冠心病,神经衰弱,背部软组织劳损,心肌炎,心外膜炎,胃炎,齿神经痛等。
厥阴俞穴主治心痛、心悸、胸闷、咳嗽、呕吐[7]。
厥阴俞穴主治心痛,心悸,心烦;咳嗽,吐血,盗汗;呕吐[6]。
厥阴俞穴主治咳嗽,胸闷,呕吐,失眠;以及风湿性心脏病,心动过速,心律不齐,心绞痛,肋间神经痛等[4]。
厥阴俞穴主治心肺、胸背部等疾患,如咳嗽、心痛、胸胁满痛、呕吐、肩胛酸痛等[2]。
现代又多用厥阴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、冠心病、心绞痛、神经衰弱、肋间神经痛、背部软组织劳损等[2]。
1. 循环系统疾病:心绞痛,心肌炎,风湿性心脏病,心外膜炎;
2.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:神经衰弱,肋间神经痛;
3. 其它:胃炎,齿神经痛等。
13 刺灸法 13.1 刺法斜刺0.3~0.5寸[4]。
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.5~0.8寸[2]。
斜刺0.5~0.8寸[7][6],局部有麻胀感[6],可向肋间放散[6]。
注意:本穴不能直刺或深刺,以免伤及胸膜和肺,引起气胸[6]。
13.2 灸法可灸[2][6][7]。
艾炷灸3~7壮;或艾条灸5~15分钟[4]。
艾炷灸5~7壮,艾条温灸10~15分钟。
14 心包俞穴的配伍厥阴俞穴配膻中,为俞募配穴法,有宽胸理气,活血止育的作用,主治心痛心悸,胸满,烦闷。
厥阴俞穴配内关、胃俞,有利膈理气和胃的作用,主治胃痛,呕吐。
厥阴俞穴配间使、神门,有养心宁神的作用,主治心烦失眠,神经衰弱。
厥阴俞配太冲、曲池,治高血压[6]。
厥阴俞配心俞、内关、神门,治心绞痛[6]。
厥阴俞配心俞、耳门、听宫,治失眠、健忘、耳聋、耳鸣[6]。
15 文献摘要《黄帝内经素问·通评虚实证》:热病气穴……四椎下间主膈中热。
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治呕吐心痛。
《针灸大成》:脏腑皆有俞在背,独心包络无俞,何也?曰:厥阴即心包络俞也。
《针灸资生经》:厥阴俞、神门、临泣,治心痛。
《太平圣惠方》:理逆气呕逆,牙痛,留结胸闷。
《针灸逢源》:治咳逆,心痛,呕吐烦闷。
《医学入门》:主呕逆,牙疼,胸闷。
16 心包俞穴研究进展关于“厥阴俞”这个话题的介绍,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,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!
本文来自作者[新柏]投稿,不代表威门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dythymc.com/weimen/4051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威门号的签约作者“新柏”
本文概览:网上有关“厥阴俞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厥阴俞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前三个都是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上经...
文章不错《厥阴俞》内容很有帮助